发布企业重要信息, 增加企业透明度,更真实,更权威!
技术论坛
  • 发布时间:2017-08-04
      污废水因其含有超过环境所容许的化学物质而造成水环境污染,其中相当部分是有机物引起的。污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总体代谢作用强的特点,将污废水中可资利用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转化的过程。   污水的生物可处理程度,目前主要采取污废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与污水的铬法化学需氧量(COD)的比值进行表示,也叫污废水的可生化性(B/C)。依据研究和经验总结,当B/C大于0.45时,称为极易生化,污废水的生化性能优异,经过以生化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后就可直接符合环境要求;当B/C在0.3~0.45时,称为易生化,污废水的生化性良好,污废水经主体工艺处理后,出水可满足大多环境要求;当B/C在0.2~0.3时,称为可生化,污废水尚可采用生物方法处理,处理工艺除生化工艺外,还需进一步强化后续处理工艺,才能符合环境排放要求;当B/C在0.1~0.2时,称为难生化,污废水虽可采用生物处理工艺,但需通过强化前处理以提升其可生化性,同时加强后续深度处理;而对于B/C小于0.1的情况,则称为极难生化,此种情况下污废水的处理其主体工艺则需考虑选用具有更好处理效果的物化或化学工艺,生化处理工艺已不再是优先选项。   1、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来源及其水质特征   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主要是指可生化性小于0.2但还需继续处理的水,其来源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出水或尾水;第二类是高浓度生化性好的废水处理出水;第三类是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出水;第四类是生物毒性大的工业废水排水。   第一类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出水,其来源是城市、城镇以及人员集中生活居住地的生活污水。这类水总体特征是水量大、营养较为丰富、COD在100~300mg/L,可生化性良好(B/C大于0.3),经以生化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后,原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均得到非常充分的降解,出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有两类,一是污水中本身就存在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剩下难啃的“硬骨头&dquo;,二是微生物在分解污废水中的有机物时新产生的代谢产物,二者都属于难生物降解部分,因此出水虽然达到了原有排放标准,但其可生化性已然从大于0.3降到0.2以下。国家实行新的排放标准后,对于出水的深度处理,尤其是对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类高浓度生化性好的废水生化处理出水,其来源有畜禽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食品行业加工废水等,这类水一般地点较为偏远、周边缺少二级纳污处理设施,单个企业排水规模一般为每天100~300m³。这类水营养虽丰富,可生化性好,但因COD非常高,可达5000~20000mg/L,经生化工艺处理后,其COD仍在1500~2000mg/L或以上,可生化性已然从0.3~0.6降至0.1以下,既不能满足排放需要,也满足不了回用需求,因此需要继续进一步深化处理。   第三类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出水,其来源主要为工业园区的少量生活污水与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的经过处理符合相关要求出水的混合水,这类水的总体特征为工业排放水量大,COD在100~500mg/L,缺营养,可生化性差,B/C小于0.2,甚至0.1,与园区生活污水混合后,营养虽有改善,但因生活污水相对少,形成的综合废水仍难采取单一的生化工艺进行达标处理,必须经深度处理才能满足回用或排放要求。   第四类生物毒性大的工业废水排水,这类水来源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其排水规模因企业生产对象不同有很大不同,有的排放量少,污染物浓度不仅非常高,而且变化幅度大,如家具生产排放水,日排放量3~5m³,水质变化却非常大,COD在3000~200000mg/L;再如某些选矿企业排放水,日排放量1~2m³,COD却高达130000mg/L以上。有的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如制革废水、印染废水、造纸废水等,这类企业日排放量达2000~5000m³,COD却只在2000~4000mg/L变化。这类水由于营养相对缺乏,可生化性差,生物毒性大,属于典型的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若选取常规的工艺技术进行处理,出水COD要达到500mg/L甚至100mg/L以下的排放要求是相当困难的。   2、现有难生物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现有难生物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目前主要有活性炭或硅藻土吸附技术、反渗透膜技术、微电解技术、光化学/臭氧氧化技术、类芬顿氧化技术、湿法氧化技术以及超临界氧化技术等,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在难生物降解废水出水的深度处理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是活性炭吸附技术、反渗透膜技术应用较为普遍。   活性炭吸附技术是通过活性炭材质的多空结构吸附性能将水中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吸附到活性炭的多孔介质结构中,从而降低出水中有机物的浓度,由于污染物只是转移,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分解处理。因此,当活性炭吸附达到吸附平衡或吸附饱和时,就需要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在活性炭吸附性能一定的情况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越低,达到吸附饱和或吸附平衡的时间就越长,处理水量就越多,因此通常利用活性炭来进行接近满足排放要求的尾水处理。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是利用水中溶质粒径不同、浓度不同,其渗透压有明显差异的原理,通过加压方式将水从含溶质分子种类多、浓度高的一侧通过膜逆向进入到溶质分子种类少、浓度低的一侧的物理分离方法。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分离效率或产水效率在50%~75%,经过反渗透膜分离后,出水水质相对较好,可直接回用或排放。分离后有机物就被截留在余下25%~50%的水中,形成浓溶液。浓溶液一方面还有待继续处理,另一方面会对膜造成污染和腐蚀破坏,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3、异相催化氧化新技术   异相催化氧化新技术又称超级催化氧化技术,或纳米催化氧化技术,是对现有Fenon技术的一种革新,因此本质上仍然属于Fenon氧化法,其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分解H2O2的异相催化剂RMD-1上。基本原理与Fenon氧化相似,即在新型异相催化剂RMD-1的作用下,H2O2被分解为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这种˙OH在25℃、浓度为1mol/L时的氧化还原电位高达2.8V,能在常温常压下将难生物降解或难化学氧化的绝大多数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分步快速地转化为含多个羟基自由基的小分子物质,并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3.1反应体系pH的影响   对于Fenon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大多数试验研究表明初始pH在3~4有良好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效果。而在研究新型异相催化剂RMD-1作用下H2O2分解过程中,发现反应体系中无论有机物是否存在,该催化分解反应都会不断产生氢离子(H+),结果都会导致反应体系pH不断下降,依据H2O2加入量的不同,pH可以降到3~0.5,甚至更低,直到H2O2分解完全为止。因此,反应过程中要不断用碱液进行pH回调,使其始终保持在3~4,以保持良好的反应速率。进一步试验跟踪还发现,H2O2刚刚投加完毕后,体系pH会继续降低,但会逐渐减缓,之后保持一段时间不变,接着就会出现上升的现象,依据反应体系情况不同,一般会上升0.01~0.25个pH单位。由此,可用pH的反升现象来判断体系中H2O2是否分解完全,是否达到反应终点。   3.2RMD-1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催化剂在催化分解H2O2产生˙OH的过程中,会逐渐失效而转化成污泥。因此既需要不断补加一定量的RMD-1催化剂,以保持稳定的反应速率,同时也需要把失效的催化剂以污泥的形式从体系中不断移除。工程中只要基本保持RMD1催化剂补加速率与失效速率一致即可。为保持高效的反应速率,反应体系中催化剂的浓度不能太小,也不宜太高,具体与生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浓度有关,一般COD越高,体系中需要投加的催化剂就越多。对于COD在100~500mg/L的污水,RMD-1催化剂的投加量以反应体系的0.3%~1%为宜;对于COD在1000~50000mg/L的污废水,催化剂的投加量则介于2%~15%为宜。研究还发现,在催化氧化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几乎不产生污泥,污泥的产生主要来自催化剂的失效,失效催化剂产生的污泥量为COD消除量的45%~70%,即每去除1kgCOD,将产生污泥0.45~0.7kg。   3.3催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反应时间在RMD-1催化剂催化分解H2O2的过程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因素,总体上可将催化反应时间分为直接作用时间和间接消耗时间。直接作用时间与反应体系中有机污染物、催化剂及H2O2的浓度有关,还和H2O2的投加速率、˙OH的产生效率和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关,根本上是与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去除效率有关。在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条件下,低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如COD为100~500mg/L时,直接反应时间一般在0.5~2h;而高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如COD达5000~45000mg/L时,直接反应时间则达4~14h。一般情况下,直接作用时间宜通过试验进行确定。间接消耗时间为H2O2投加完成后的继续反应时间,主要作用一是消耗掉体系中剩余的H2O2,使其不断转化为˙OH,进而促使有机物的继续分解转化;二是消除体系中残留H2O2对COD测定的影响。间接消耗时间,可通过反应体系pH的小幅上升来判断确定。试验研究表明,间接消耗时间大多维持在0.5~3h。   3.4异相催化反应对可生化性的影响   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B/C)一般都小于0.2、0.1或更低。试验研究发现,RMD-1异相催化氧化在分解H2O2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过程中,产生的˙OH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还能适当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一般都能提高6%~20%,最高时可将B/C提升至0.35以上。分析原因可能是产生的˙OH一部分分解有机物,将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最终转化为CO2和水;另一部分与有机物结合,变成易被生物利用的多羟基物质,这些多羟基物质如继续与˙OH作用,就又会变成CO2和水。   3.5难生物降解有机污废水异相催化氧化效益估算   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费用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异相催化氧化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过程中,一般需要用到的药品有酸(下调pH至反应初始条件)、碱(反应过程中上调反应体系pH、反应终了时回调pH至正常范围)、异相催化剂(催化分解H2O2产生˙OH)和氧化剂H2O2,以及依据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的不同,还可能会用到少量助凝剂。除此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工业电及保养转动机械良好工作状态的润滑油等。这些都构成了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直接运行成本。   经过一些工程的实施,归纳总结采用此技术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成本,发现污染物浓度较低时,如COD初始为100~500mg/L,如需处理到60mg/L以下时,折合成COD进行估算,处理1kg的COD综合成本一般在25~35元。而当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如COD初始为5000~50000mg/L,处理到100~500mg/L以下或更低时时,折合成COD进行估算,处理1kg的COD综合成本一般在40~120元。对于更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如要处理到符合标准要求,综合处理成本会更高一些。   4、工程应用   异相催化氧化新技术因羟基自由基(˙OH)的高氧化还原电位、普适性好、反应时间短等特性而受到青睐。在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及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废水的快速处理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4.1在综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案例   某工业园区综合废水处理规模为10000m3/d,经现有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在100~150mg/L,达不到COD小于50mg/L的排放及回用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了以异相催化氧化技术为主体的工艺进行深度连续处理。设计小时处理量420m3,设计进水COD为150mg/L,出水小于40mg/L。为使反应均匀,设置并联反应器4台,每台容积189m3。反应直接作用时间1h,间接消耗时间为0.5h。异相催化剂RMD-1的初始投加量为0.5%,污泥产生量按0.4kg/kgCOD进行估算。工程调试出水水质COD达32~40mg/L,色度小于40倍,达到了排放及回用要求。   4.2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案例   某家具制造企业,每天产生高浓度有机废水约5m3,COD在3000~50000mg/L,B/C小于0.1,要求COD处理到300mg/L以下。由于水量少,浓度高,现有技术难以满足需求,为此采用异相催化氧化技术进行间歇批式处理。设置均化池1座,容积30m3,对5天的废水进行均化;设计间歇反应器有效容积10m3,进水COD均化后按≤5000mg/L估算,高出部分通过回流方式稀释,设计出水COD小于300mg/L。设计反应时间5.5h,其中直接作用时间4h,间接消耗时间1.5h。异相催化剂RMD-1的初始投加量为2%,污泥产生量按0.5kg/kgCOD估算。工程调试出水COD为110~270mg/L,色度小于50倍,达到了排放要求。   (1)异相催化氧化技术产生的˙OH数量多,有机污染物去除较为彻底,产泥量少,色度低,为污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既可当作预处理工艺放在生化主体工艺前端,用于提高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可放在生化主体处理工艺后端,用于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深度处理;还可作为主体工艺对生物毒性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进行直接处理。   (2)尽管异相催化氧化技术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去除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效果,但在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能,以及进一步提高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效率和产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原文标题:《难生物降解有机污废水处理新技术》,作者:张统,刊登在《给水排水》2017年08期,“水业导航&dquo;栏目。  
    阅读(4179)
    评论(0)
    阅读全文>
  • 发布时间:2017-08-04
      1、MBR再生水处理工艺   经过处理的水浑浊度很低,悬浮物接近于零,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膜分离技术使得水中的微生物留在生物反应器内里面,这样系统内的微生物浓度能够一直被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值,在提高反应装置的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出水的质量。   该工艺既提高了出水效率,也做到了出水水质稳定,是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处理技术提供一种新途径。   2、化学混凝的应用   将曝气生物滤池和化学混凝相结合,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体系,通过生物膜的生物过滤和混凝过滤双重作用,对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该工艺主要被用来除去水中的致色物质,胶体和微粒等,而曝气生物过滤池通过生物过滤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进一步对再生水进行进化处理,曝气生物过滤池具有出水水质高而稳定,不会产生污泥膨胀,投资小,占地面积少,有机负荷高等优点。   基于我国再生水的实际应用情况,针对不同源水水质和不同回用途径对再生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分析不同类型回用水水质的差异及处理要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再生水处理工艺。
    阅读(2398)
    评论(0)
    阅读全文>
  • 发布时间:2017-08-04
     沉淀:   一、沉砂池   沉砂池是采用物理法将砂粒从污水中沉淀分离出来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其作用是从污水中分离出相对密度大于1.5且粒径为0.2mm以上的颗粒物质,主要包括无机性的砂粒、砾石和少量密度较大的有机性颗粒如果核皮、种籽等。   沉砂池一般设置在提升设备和处理设备之前,以保护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损,防止后续污水构筑物的堵塞和污泥处理构筑物容积的缩小,同时可以减少活性污泥中无机物的成分,提高活性污泥的活性。   1、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实际上是一个比入流渠道和出流渠道宽而深的渠道,当污水流过时,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水流速度下降,污水中夹带的无机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从而达到分离水中无机颗粒的目的。   2、曝气沉砂池   曝气沉砂池是在长方形水池的一侧通入空气,是污水旋流运动,流速从周边到中心逐渐减小,砂粒在池底的集砂槽中与水分离,污水中有机物和从砂粒上冲刷下来的污泥仍成悬浮状态,随着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   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除砂效率稳定,受进水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曝气沉沙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3min,若兼有预曝气的作用,可延长池深,是停留时间达到15-30min。   二、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污水的一级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的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可沉淀颗粒与污水分离的区域;沉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割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1、基本概念   (1)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即沉淀池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水量,单位是根据表面水力符合可以确定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   沉淀池的水面上升流速和其水力负荷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单位和意义不同,上升流速的单位是m/h。例如在竖流式沉淀池中,只有沉降速度大于沉淀池水力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才能在沉淀池中沉淀去除,而在平流式沉淀池中,部分沉降速度小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也会被沉淀去除。   (2)沉淀池的固体铜梁,也叫固体表面负荷,是沉淀池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缩承受的固体质量,单位是   (3)沉淀时间是指原水在沉淀池中实际停留时间,单位是h。   2、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其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8m/min。   (3)水平流速是只水流在池内流动的速度,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表面负荷为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入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入流方式有溢流堰-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孔入流-挡板组合式、淹没孔入流-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入流-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作为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出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m;出口出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出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应高出刮泥板0.3m。   3、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池体呈圆形或方形,污水从中心管的进口进入池中,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于整个水平断面上,缓慢向上流动。沉降速度大于水流上升速度的悬浮颗粒下沉到污泥斗中,上清液则由池顶四周的出水堰口溢流到池外。竖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1)为保证池内水流的自下而上垂直流动、防止水流呈辐流状态,圆池的直径或方形的边长与沉淀区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不大于3,池子的直径一般为4-7m,最大不超过10m。圆池直径或方形池边长D≤7m时,沉淀出水沿周边出水;≥7m时,应增加辐射式集水支渠。   (2)水流在竖流式沉淀池内的上升流速为0.5-1mm/s,沉淀时间为1-1.5h。中心管内的流速一般应大于100mm/s,其下出口处设喇叭口或反射板。反射板底距泥面至少0.3m,喇叭口直径及高度均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倍,反射板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   (3)喇叭口下沿距反射板表面的缝隙高度为0.25-0.5m,作为初沉池时缝隙中的水流速度应不大于30mm/s,作为二沉池时缝隙中的水流速度应不大于20mm/s。   (4)锥形贮泥斗的倾角为45°-60°,排泥管直径不能小于200mm,排泥管口与池底的距离小于0.2m,敞口的排泥管上端超出水面不能小于0.4m。浮渣挡板淹没深度0.3-0.4m,高出水面0.1-0.25m,距集水槽0.25-0.5m。   4、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内水流的流态为辐流型,因此,污水由中心或周边进入沉淀池。   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的进水管悬吊在桥架下或埋设在池体地板混凝土中,污水首先进入池体的中心管内,然后在进入沉淀池时,经过中心管周围的整流板整流后均匀地向四周辐射流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沉降到池底,有刮泥机或挂吸泥机挂到沉淀池中心的集泥斗,再用重力或泵抽吸排出。   周边进水辐流式沉淀池进水渠布置在沉淀池四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或中间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的排出方式与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相同。   基本要求如下:   (1)进、出水的布置方式有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三种形式。   (2)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能超过3m/min,通常采用1.5m/min。   (3)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效率较高,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提高1倍左右。   三、沉淀池调试时的主要内容   (1)检查刮泥机或吸刮泥机等金属部件的防腐是否完好合格,以及其在污水情况下的运转状况。   (2)沉淀池进水后观察是否漏水,做好沉降观测,检查观测沉淀池是否存在不均匀沉淀,通过观察出水三角堰的出水情况也能发现沉淀池的沉降情况。   (3)检查刮泥机或吸刮泥机的带负荷运行情况。主要观察振动、噪声和驱动电机的运转情况是否正常,线速度、角速度等是否在设定范围内。   (4)试验和确定刮泥机或吸刮泥机的刮、吸泥功能和刮渣功能是否正常。观察沉淀池表面的浮渣能否及时排出,观察排泥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的吸、刮效果。   (5)分别测定进、出水的SS,验证沉淀池在设计进水负荷下的作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比如二沉池的回流污泥浓度和初沉池的排泥浓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6)检验与沉淀池有关的自控系统能否正常联动。如初沉池的自动开停功能和二沉池根据泥位计测得泥位的自动排放剩余污泥或浮渣功能等。   四、初沉池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初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以减轻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提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污水经过格栅截留大块的悬浮物和悬浮有机物,并经过沉砂池去除密度大于1.5g/cm3的悬浮颗粒后,仍存在许多密度稍小或颗粒尺寸较小的悬浮颗粒,这些颗粒的成分以有机物为主。   初沉池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时,沉淀时间一般为1.5-2h,对进水BOD5的去除率可以达到20%-30%,对悬浮物S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以上。   1、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1)根据初沉池的形式及刮泥机的形式,确定刮泥方式、刮泥周期的长短。避免沉积污泥停留时间过长造成浮泥,或刮泥过于频繁或刮泥太快扰动以下沉的污泥。   (2)初沉池一般采用间歇排泥,要注意总结经验并根据经验人工掌握好排泥次数和排泥时间。当采用连续排泥时,应注意观察排泥的流量和排放污泥的颜色。   (3)巡检是注意观察各池的出水量是否均匀,还要观察出水堰出流是否均匀,堰口是否被浮渣封堵,并及时调整或修复。   (4)巡检时注意观察浮渣斗中的浮渣是否能顺利排出,浮渣刮板和浮渣斗挡板配合是否适当,并及时调整或修复。   (5)巡检时注意辨听刮泥、刮渣、排泥设备是否有异常声响,同时检查其部件是否有松动等,并及时调整或修复。   (6)排泥管道至少每月冲洗一次,防止泥沙、油脂等在管道内尤其是阀门处造成淤塞,冬季还应当增加冲洗次数。每年将初沉池排空,进行彻底清理检查。   (7)按规定对初沉池的常规检测项目进行及时分析化验,尤其是SS等重要项目要及时比较,确定SS去除率是否正常,如果下降就应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   (8)初沉池的常规检测项目:进出水的水温、PH值、CODc、BOD5、TS、SS及排泥的含固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等。   2、初沉池出水含有细小悬浮颗粒的原因   为充分发挥初沉池的作用,许多污水厂的剩余污泥都从初沉池集中排放,因此,初沉池出水中带有细小悬浮颗粒的原因主要有:水力负荷冲击或长时间超负荷;因为水短流二减少了停留时间,一直絮体在沉降下去之前即随水流进入出水堰;曝气池活性污泥过度曝气,是污泥自身氧化而解体;进水中增加了某些难沉淀污染物颗粒。   与以上原因对应的解决办法有:增加调节池,均匀分配进水水力负荷;调整进水、出水设施的不均匀性,减轻冲击负荷的影响,克服短流情况;调整曝气池的运行参数,以改善污泥絮凝性能,如营养盐缺乏时及时补充,泥龄过长造成污泥老化是应缩短泥龄,过度曝气应调整曝气量;投加絮凝剂,改善某些难沉淀悬浮颗粒的沉降性能;使消化池、浓缩池上清液均匀进入初沉池,消除其负面影响;使二沉池剩余污泥均匀进入初沉池,消除剩余污泥回流带来的影响。
    阅读(2886)
    评论(0)
    阅读全文>
总共有 32 篇记录 这是第 4 页 1234
联系我们